纪念黄伯荣百年诞辰暨学术思想研讨会 | 容慧华:黄伯荣先生,后学的楷模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黄伯荣先生,后学的楷模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 容慧华
黄伯荣先生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1922年出生于阳江市海陵岛那洋村,分别在阳江县城模范小学、阳江县中学、广东省立两阳中学、广东省文理学院读书,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先后在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甘肃师范大学和青岛大学等高等院校从事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主编了黄伯荣、廖序东版《现代汉语》和中大版《现代汉语》,创造了高校人文社科类教材发行的新纪录;出版、发表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多部专著和《汉语语法的研究》等一批学术论文。黄伯荣先生桑梓情深,乡音永记,在阳江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研究方面也取得丰硕的成果,其遗著《广东阳江方言研究》被誉为阳江方言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在数十年的人生历程和学术生涯中,黄伯荣先生爱国爱党、信念坚定,为人正直、朴实谦逊,潜心研究、诲人不倦,为现代汉语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界、教育界拥有崇高的威望,是后学者不二的学习楷模。
1
学生求学的典范
黄伯荣出生于书香家庭,他在家里排行第三,可惜年幼失父,母亲是偏房,目不识丁。但可幸的是,母亲虽没文化,但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决心力承重任,好好培养儿子。黄伯荣也很争气,从小就刻苦读书,立志成才,做个有出息的人。
在村里上完初小和私塾后,黄伯荣考上了全县最好的小学——模范小学(如今阳江市江城一小)。学校离家上百里,当时的海陵岛是个四面环海、闭塞落后的孤岛,交通很不发达,道路崎岖难行,年幼的黄伯荣从海陵岛上到阳江县城读书,他要步行、转车,还要两度转船,长途跋涉,辗转颠簸,耗时费力;学校不提供住宿,他还要在县城里租房独居自理,每天在学校与住处间往返,学习生活极其艰辛。可这一切并没有难倒黄伯荣,母亲的教诲牢记心头。在模范小学读书的两年时间里,他自觉自律,上课认真听课,努力学习;课余时间总是泡在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涉猎群书。他的学识日渐增长,各科成绩也总是拔尖。据了解,当时学校有规定,总成绩排在全班前三名的学生,德智体中每得一个甲等就可免交一块银元的学费,三项都得甲等就全免学费。黄伯荣4个学期的学习成绩都名列第二,德智体屡次得甲等,因此,黄伯荣多次得到学校减免学费的奖励,全校闻名。
1936年,黄伯荣考入阳江县立中学(现阳江一中)读初中;194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省立两阳中学读高中。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爆发,中国开始了八年抗战,两所中学均因战争影响而一再迁移校址,师生也跟着迁徙,在兵荒马乱中,黄伯荣度过了6年颠沛流离的中学生活。苦难的生活更能磨砺人的意志,这句话在黄伯荣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他倍加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争分夺秒,认真刻苦地学习,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一些进步书籍,学会思考社会问题和人生价值,也更清楚自己的追求,他决定要考取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的国立中山大学。可遗憾的是由于战乱等原因,他错过了考期,不能如愿,沮丧失意之时,却意外地收到了到处觅罗优秀人才的广东省文理学院的入学通知书,在亲友们的劝说下,他到罗定山区的文理学院报到入学了。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旧梦重燃,已读了一年大学的黄伯荣毅然放弃了文理学院的学籍,重整旗鼓,复习报考中山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成功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中大梦”,成为“中大人”。
在中大校园,众多的名师、丰富的藏书、浓厚的学术氛围,为黄伯荣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从中文系到转学语言学系,从本科到研究生,他一如继往地勤勉自律,严谨治学,潜心修炼,坚韧不拔,在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岑麒祥、商承祚等名师的引领与培育下,他一步步迈入学术殿堂,深入语言学领域,找到了为之奋斗终身的专业研究方向。1951年,研究生毕业的他,因成绩优异,被安排留校,在中山大学语言学系任助教,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教学生涯。
苦难的岁月,明确的目标,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优异的成绩,这是黄伯荣求学历程的写照。处于和平年代、富足生活的当代学子,应以黄伯荣为榜样,早树目标,刻苦学习,意志坚定,不折不挠,奋发图强,挑战自我,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异彩,让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
2
为师从教的模范
黄伯荣教授是辛勤的园丁,从事高等院校教学和研究工作四十多年,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从中山大学到并入北京大学,到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号召,举家西迁到兰州大学,再到晚年支援新建的青岛大学,他都绝无二话,无条件服从党和国家的组织安排,兢兢业业,全心全意,精心育人,甘为人梯,培养了大批骨干教师。他先后为高校、科研和出版部门等培养出语言学方面的骨干、学科带头人50多位,其中知名的专家、教授15人,他担任我国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硕士生13名。他还应邀到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40多所高等院校讲学并作专题报告,听课学生高达万名。为了提高中青年教师现代汉语的业务水平,他先后主持举办了庐山、开封、敦煌、承德、青岛等五期中青年教师现代汉语讲习班和研讨会,共培训学员900多人。他培养的学生遍布内地和港澳地区,桃李满天下。
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赵浚曾撰文写道,黄伯荣先生的课总是最受欢迎的,1963年他第一次开设《语法研究》选修课,学生基本上全部参加,并鲜有缺席。该课程没有教材,是黄先生自己整理的讲义,不厚,但提纲挈领,系统清晰。讲授时,他依纲对语法领域的知识内容进行概括性阐述,依次梳理各家观点的异同,并加以评述,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他的课程,学生能大体了解语法体系的概貌与各家论争的焦点所在,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最终促使包括赵浚在内的许多学生也走上了语言教学与研究的道路,黄伯荣教授的言传身教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引领作用。
青岛大学中文系教授戚晓杰回忆自己的导师,称誉黄伯荣先生诚实做人,严谨治学,乐观向上,不断进取。对于自己的学生,他非常严格,并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了学术人生楷模。他谦逊待人,讲究民主,从不要求学生盲从自己,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当面跟他讨论问题,争论某一学术观点,哪怕错了,他也会理解包容,着眼于使学生通过研讨、争论得到对问题的深切感悟。黄伯荣先生以他特有的方式关怀着自己的学生,他可以为学生字斟句酌、不遗余力地修改文章,细致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学术问题,但绝不凭借个人的影响力来为学生拉关系、走后门。他注重培养学生真正的科研兴趣与能力,以求其将来能自由驰骋于语言学天地,享受探索钻研的乐趣。
他最得意的弟子,已故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李炜生前曾跟朋友聊起过与恩师间的小故事,说导师对他的要求很严格,即便是有一次考试时他突然流鼻血了,黄伯荣先生也仅是让他走出教室去洗干净,然后用棉花堵住鼻孔,回来继续答题。读研期间,黄伯荣工作很忙,经常外出去开会、巡讲,他都带着李炜,跑遍了全国各地,但从没有落下一节课,课堂因地制宜,有时是会场,有时是宾馆房间,甚至在“火车”上,学累了,黄伯荣会给他讲打猎和捉鱼的技巧,以调节、舒缓他的压力。严与爱的结合,让彼此既是师生,又若父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从导师身上,李炜不仅学到精深的专业知识,更学到一代名师为人和治学的态度,最终也成为了在语言学界独领风骚,备受学生爱戴的中大名师。
1986至1987年,黄伯荣先生到全国各地讲学,为使用黄廖本《现代汉语》的师生释疑解惑,不辞劳苦。他的女儿黄绮仙老师说,黄廖本《现代汉语》问世后,经历了多次修订,经常有学者来访来电来函咨询问题,即便后来他退休回到阳江养老,也是如是。他总是来者不拒,耐心解释回复,有问必答,一丝不苟。笔者也曾因语言方面的问题前往其阳江的寓所登门求教,对于像本人这样寂寂无名的普通学者,黄先生也是欣然邀我入座,仔细倾听,然后拿起纸笔,旁征博引,为我指点迷津,至今依然记忆犹新,感动不已。
黄伯荣先生爱生如子,惠及他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民主包容,孜孜不倦为学生释疑解惑,想方设法促学生成长成才,树立了师者典范,延续了杏坛风尚,是当代青年教师学习的楷模。
3
学者治学的榜样
黄伯荣先生最卓著的贡献在于他丰硕的学术成果,突出表现在现代汉语教材建设上。黄伯荣毕业留校后,中大文学院工作调整,王力负责语言学系,黄伯荣在其直接领导下担任现代汉语课程部分教学任务。期间,他参与王力主持的《现代汉语》讲义的编写工作,这奠定了他后来主编黄廖本《现代汉语》的扎实基础。1954年8月初,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黄伯荣与王力、岑麒祥、周达夫教授以及近百名学生,调往北京大学,安排在中文系汉语教研室工作,他负责教授现代汉语课程。当时,该课程没有教材,黄伯荣在北大上课的讲义就是在中山大学现代汉语讲义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后来黄先生在兼教新闻专业等外系现代汉语课时,在北大朱德熙先生的指导下自编了外系现代汉语讲义。1958年,他支援大西北建设,到兰州大学工作,带领中文系部分师生编写了《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两部教材。上述经历让黄伯荣积累了丰富的现代汉语素材和教材编写经验。
业余时间,他博览群书,大量搜集与汉语相关的资料,结合鲜活的语言材料进行比照分析,接下来的三年时间,他在《语文学习》《语文知识》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还出版了专著,著述丰硕。如1955年的《评〈语法学习〉》《简体字的结构》《〈关于再论汉语的词类分别〉的例证问题》《连词“和”与副动词“和”的区别》《并列结构中的一些特殊格式的连写问题》等;1956年的《对〈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意见》《子音、母音和声母、韵母的区别》《“些”字的用法》《形容词和副词的界限》等;1957年发表了《关于划分词类问题的考察》,还出版了专著《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其研究范围涉及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个方面,尤其是语法方面。1960年,他在《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上专门发表《汉语语法的研究》,1963年又出版了语法专著《句子的分析与辨析》,树立了他在语言学界的声誉与地位,这些都为后来黄廖本教材的成功编辑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文革十年,天使折翼,黄伯荣一家度过了暗无天日、忍辱负重的挨斗岁月,身心的创伤可以治疗,可惜的是许多呕心沥血写就的学术成果被无情销毁,难以复回。可幸他生性乐观,初心不改,在黑暗无助中仍然坚持探索研究,乐此不疲。1976年“四人帮”倒台,黄伯荣有如劫后重生,欣喜不已。他迅速整理手稿,在随后的两年分别出版了《趣味的中国文字》和《语法修辞》两部巨著,完善了原来的现代汉语理论体系。
扎实的理论基础,丰硕的研究成果,丰富的汉语教材编写经验,让他在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被推选为全国高校现代汉语教材第一方案的主编。他欣然受命,主持制定了现代汉语教学提纲、编写大纲和语法学体系,与副主编廖序东教授一起组织协调编写团队的任务分工,落实具体责任,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黄廖本《现代汉语》的编写,并顺利定稿,交付甘肃人民出版社印刷试用本。1980年经教育部组织专家审定,该教材被推荐为全国高校文科统编教材。该书一问世,就发行10万册(套),随后风行全国,最高峰时全国八成以上高校中文系选用此书作为教材,创造了高校同类教材的最高发行纪录。
此后的几十年,黄伯荣自觉对黄廖本《现代汉语》教材负起了全责。一方面承担着为使用者释疑解惑的义务,另一方面多途并进,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比如在青岛、广州、阳江等地先后组织了多次现代汉语修订研讨会,收集人们对黄廖本教材所提出的不同观点,吸取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改版更新,精益求精,以期让黄廖本《现代汉语》能与时俱进,质量不断提升,满足教学的需求。即使年逾八十,黄伯荣先生仍致力于现代汉语教材的改进完善工作中,还主持完成了中大版现代汉语的编写出版。生命不息,研究不止,这种专注与执着令人动容!
当代青年学者当向黄伯荣先生学习!学习他不甘平庸,敢于拼搏,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学习他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对待科研工作,执着专注,厚积薄发;学习他在逆境中依然坚持初衷,坚守信念,此志不渝;学习他勇挑大梁创佳绩,虛怀若谷求精进。黄伯荣先生是当代学者一辈子的学习楷模!
4
乡人语用的表率
黄伯荣先生的贡献还体现在对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推广传播和对地方方言的研究保护与实际运用方面。
1949-1951年,他在中大读研,师从著名语言学家岑麒祥教授,主攻语言学,有着扎实的语言研究功底。毕业留校任教的当年,他即根据自己在广州求学期间对广州话的研究分析,在《光明日报》语言文字副刊发表了《广州方言语法的几个特点》,并于1957年出版专著《广州人怎样学习普通话》,意在帮助广州人认识自己的语言特点,并引导他们扬长避短,有效地学好普通话,以便于对外交流。黄伯荣先生是我国最早利用语言学知识研究广东方言并积极进行推普工作的专家学者之一。
黄伯荣来自粤西地区,从小讲阳江话,有深厚的桑梓情怀和灵敏的语言感受力,其研究生毕业论文就是以母语为研究对象的《阳江话词汇研究》。他梳理了阳江话的声韵调,率先用国际音标记录了三千多个阳江方言词汇,并将阳江话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进行了比较,整理出阳江话的同音词、同义词、反义词以及来自古汉语和外族语的方言词。研究中,黄伯荣留意到阳江各地词汇的分歧,并敏感地发现阳江话语音与词汇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由此充分意识到方言记录与研究的意义,这是他坚持不懈地记录、探究家乡话特点和不管到哪个地方工作都关注、研究当地方言的动力所在。黄伯荣先生是我国最早也是态度最坚决的语言保护专家之一。
黄伯荣先生毕生都在践行着对家乡话的保护与传承。他举家迁至北京后,当发现放学回到家的几个孩子用普通话吵闹的时候,即严肃指出问题,严格要求家人在外或有外人在场的时候,自觉讲普通话,但在家里和没有外人在场的情况下,一家人必须要用阳江话来交流,要牢记自己是阳江人。鲜明的语言态度和做法,是使他们一家虽然在外工作生活大半辈子,却能乡音不改,乡情如炽,最终回归故里,继续为家乡文化事业作贡献的原因所在。
反观当前,在推普大环境下,学校要求学生在校园里使用普通话,阳江本地许多年轻的父母文化自信意识不强,甚至鄙夷阳江话的老土,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小跟孩子讲普通话,在家里不教也不讲阳江话。在外成家立业,尤其是配偶为外地人的许多阳江人,更是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家乡话。如今,阳江城区,会讲阳江话的孩子越来越少,阳江话与普通话杂糅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地方语言反映一个地方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地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区域人民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方言的传承,实际上是地方文化的传承。方言在自然的交汇融合中变化发展,这是语言发展的正常规律,但因人为的放弃造成地方语言的急剧衰退,必将对地方文化的传承造成一定的影响,这需引起各方的重视与警醒。
“推普”“保方”是黄伯荣先生鲜明的语言态度和语用立场。他以身作则,为人们树立了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工具与人交际交流的典范。乡人当学他,内外有别,旗帜鲜明。对外自觉使用普通话,以示对交流方的尊重,达到语言交际的畅通无阻;在家,须自觉使用家乡话,以铭记宗源,培养亲情,传承家乡文化。
参考文献
[1] 黄绮仙,我的父亲黄伯荣[J].阳江文化名人档案(一),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
[2] 李炜,怀念恩师黄伯荣先生[J].阳江文化名人档案(一),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
[3] 马小萍,生命不息,奉献不止——语言学家黄伯荣业绩[J].阳江文化名人档案(一),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
[4] 薛桂荣,郑荣新,语言学大师黄伯荣[J].《阳江日报》“漠江之子”,2002
[5] 林迎,语言学泰斗黄伯荣[J].阳江文化名人,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6] 戚晓杰,史冠新,黄伯荣先生学术研究与治学精神[J].汉语教学与研究文集——纪念黄伯荣教授从教50周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 赵浚,黄伯荣教授在兰州大学[J].汉语教学与研究文集——纪念黄伯荣教授从教50周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 蔡虹,潜心学问,笔耕不缀[J].汉语教学与研究文集——纪念黄伯荣教授从教50周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 黄伯荣,阳江话词汇研究[J].甘肃省语言学会一九七九年年会汉语论文集(一)上,1979
[10] 黄伯荣,广东阳江方言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
往期推荐
纪念黄伯荣百年诞辰暨学术思想研讨会 | 甘于恩、容慧华:广东两阳方言词汇特点概说
本期编辑| 付云芬
本期审读| 付云芬
责任编辑| 甘于恩
投稿邮箱| jnufyzx@163.com
✦
✦ ✦
语言资源快讯
保护母语方言
你我在行动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